尊敬的老师、亲爱的同学们:
大家好,我是来自高一14班的黄诗涵,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:少年不负凌云志,励志逐梦正当时。清晨的风掀起国旗的一角,微风抚过我们年轻的眉梢。此刻站在这里,忽然想起吴庆坻笔下“须知少时凌云志,曾许人间第一流”的句子——原来千年前的月光,早已照见今日少年的模样:我们是衔着星辰出生的一代,当以凌云之志为骨,以逐梦之行为脉,在时代的旷野里,长成自己的山川。
百年前的秋天,16岁的毛泽东离开韶山冲,在行李卷里藏了一首诗:“孩儿立志出乡关,学不成名誓不还。”在旧中国最晦暗的时刻,少年们眼中的光,却比星火还亮——他们在南湖的船上握紧拳头,在街头的呐喊里扬起旗帜,把“救国”的志,种进了每个跳动的年轮。如今的我们,或许无需在硝烟里奔走,却接过了同样的命题:当“碳中和”的目标悬在头顶,当“芯片突围”的号角响在耳畔,当传统文化在时代浪潮里等待重逢,我们的“凌云志”,早已不再是个人的“鸿鹄愿”,而是与家国共振的“星子”。
有人说,少年的梦太辽阔,像抓不住的云。可所有“云端”的抵达,都始于“尘埃”里的深耕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前,常书鸿先生26岁放弃巴黎的繁华,用半生风沙换壁画重生;航天城的发射架下,“90后”工程师们把图纸画满草稿本,让“嫦娥”的光,照亮月球的暗面——他们的故事里,藏着逐梦的真谛:所谓“励志”,从来不是喊破喉咙的口号,而是把每个“今天”,都铸造成通往明天的阶梯。
作为一名即将高二的学生,我们的“逐梦路”藏在更细微的角落:把志种在课堂的专注里,将行落在错题的反思中,让梦融于望向国旗的热望中。或许你曾为背不完的单词烦躁,为解不出的压轴题沮丧,但请记得:竹子用四年时间只长三厘米,却在第五年每天疯长三十厘米——因为它把根,扎进了更深的土壤。我们的成长亦是如此: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子,都是在为未来的“拔节”积蓄力量。所谓“逐梦”,从来不是百米冲刺,而是带着星光的马拉松。
正当时是与时代对坐的勇气。“正当时”的意义,不止于“恰逢其时”,更在于“舍我其谁”。当我们在国旗下庄严奏唱国歌,当我们在教室里写下“料青山略输我峥嵘”的誓言,当我们在看到世界的参差后握紧拳头——这便是少年该有的姿态:站在2025年的夏天,我们恰好遇见两个100年的交汇期,不做时代的旁观者,而做“在场的建设者”。就像此刻,你我站在这片土地上,呼吸着同样的空气,仰望着同一面国旗——我们的“凌云志”,终将在彼此的呼应里,长成支撑时代的梁;我们的“逐梦行”,终将在共同的奔赴中,汇成照亮未来的河。
风又起了,国旗在蓝天上猎猎作响。愿你我都能记住:少年的“凌云志”,是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魄力,也是“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”的认真;少年的“逐梦行”,是跨越山海的奔赴,也是深耕当下的沉潜。而这一切的“正当时”,从来不在遥远的未来,而在——你翻开课本的第一页,你解出难题的第一刻,你望向国旗时,眼中跃动的,永不熄灭的光。
同学们,平静的大海培养不出优秀的水手,安定的事态磨练不出坚毅的勇士,让我们带着“少年心事当拏云”的豪情,带着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,在属于自己的青春赛道上——跑下去,让风记住我们的速度;追上去,让光看见我们的模样。所谓“不负凌云志,逐梦正当时”,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誓言,而是用整个少年时代,写给自己、写给家国、写给民族的最滚烫的炽爱。
我的演讲完了,谢谢大家。